学习心得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学习心得网 >心得体会 >导航

借月抒情的惊艳诗词

发布时间:2024-07-13

借月抒情的惊艳诗词10篇。

我们可以书上或网上找范文来做参考,通过模仿范文我们可以在写作中加入更多的美感和艺术感,你看多的范围类型多吗?推荐一篇关于“月亮的诗词”的文章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相信自己这篇文章会给您一些有益的参考!

借月抒情的惊艳诗词【篇1】

月的成语 :

停云落月、不日不月、风清月白、日月逾迈、荒时暴月、日渐月染、

日月入怀、风清月皎、吟风咏月、霁风朗月、众星攒月、日程月课、

花朝月夜、云容月貌、日月参辰、云阶月地、月盈则食、水底捞月、

宾饯日月、簪星曳月、月落星沈、嘲风咏月、五月披裘、月夕花晨、

月章星句、花残月缺、裁月镂云、风情月思、优游岁月、河倾月落

月的诗句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宋李煜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白头吟》 汉卓文君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望月有感》 唐白居易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长相思其一》 唐李白

千门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五月渔郎相忆否

《苏幕遮燎沉香》 宋周邦彦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燕歌行二首其一》 魏晋曹丕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

《三台清明应制》 宋万俟咏

谁家见月能闲坐

《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崔液

明月不谙离恨苦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晏殊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正气歌》 宋文天祥

少壮轻年月

《赠诸游旧诗》 南北朝何逊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孔雀东南飞》 汉佚名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孔雀东南飞》 汉佚名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 唐林杰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有关月亮的句子

1. 一枚新月好像一朵白色梨花,宁静地开放在浅蓝色的天空中。

2. 夜空挂满了星星,月亮像一只钓鱼的小船,仿佛航行在宽阔的银色的长河里。

3. 月亮像一张弓,弯弯地挂在天空。

4. 一钩新月从远处的林子里升了起来,它那样白净,就像刚炼过的银子似的。

5. 一弯新月像一把银打的镰刀,从黑黝黝的山峰上伸了出来。

6. 一弯新月升起来了,像只玉琢的香蕉嵌在天幕上,漾着碧辉。

7. 一弯新月宛如一叶小舟,翘着尖尖的船头,在深夜的静湖中划行,给我送来一片情思。

8. 一弯新月高高挂在墨蓝色的天空,清澈如水的光辉普照着大地。

9. 新月如一只金色的小舟泊在疏疏的枝桠间。

10. 半个月亮斜挂在一棵槐树尖儿上,好像一瓣橘子。

11. 月亮小得像一只发卡,弯得使人心醉。

12. 一弯朦胧的月亮正林蝉翼般透明的云里钻出来,闪着银色的清辉。

13. 夜空中的一弯银钩,洒下无限清辉。

14. 月牙儿弯弯的,像姑娘们笑得甜甜的嘴。

15. 月牙儿下边,柳梢上面,有一对星好像微笑的仙女的眼,逗着那歪歪的月牙儿和轻摆的柳枝。

16. 弯弯的月牙儿犹如一只银亮的小船。

17. 窗外弯弯的月牙儿,像开放在幽蓝的夜空中的菊花瓣。

18. 那弯弯的月牙儿在薄云里穿梭,像梭鱼似的,活泼可爱。

19. 疲倦的月亮躲进了云层休息,只留下几颗星星像是在放哨。

20. 月亮斜挂在天空,笑盈盈的,星星挤满了银河,眨巴着眼睛。

21. 一轮圆月升起来了,像一盏明灯,高悬在天幕上。

22. 月亮睁大眼睛,和蔼地望着村落和田野,极像一只擦亮的铜盘。

23. 圆月渐渐升高,她那银盘似的脸,流露着柔和的笑容。

24. 明净似的圆月,已经被远方蓝蓝的高山托上天空。

25. 月亮,圆圆的,像纺车,纺着她浪漫的遐思。

26. 夜,静极了,玉盘似的满月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洒向大地。

27. 一轮杏黄色的满月,悄悄从山嘴处爬出来,把倒影投入湖水中。

28. 满月像个黄黄的灯笼,从东方天边挑起在天空。

29. 夜晚,满月升起来了,一片宁静随着银雾般的月光洒在大地上。

30. 月亮渐渐升高,她身着白色的纱衣,娴静而安详,温柔而大方。她那银盘似的脸,透过柳梢,留下温和的笑容。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借月抒情的惊艳诗词【篇2】

井畔梧桐在秋夜的风中抖动,只有蜡烛残光照着孤单的我。

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天空中的月色虽好谁与我共赏。

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

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

《宿府》赏析:

此诗首联倒装。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清代方东树指出:“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而造句之新颖,也非同一般。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来有三个停顿。诗人就这样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风尘”句紧承“永夜”句。“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那悲凉的、自言自语的“永夜角声”,引起诗人许多感慨。“风尘荏苒音书绝”,就是那许多感慨的中心内容。“风尘荏苒”,指战乱延续的时间很长。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关塞”句紧承“中天”句。诗人早在《恨别》一诗里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好几年又过去了,诗人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不由得心事重重。“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这一联直抒“宿府”之情。但“宿府”时的心情很复杂,用两句诗无法写完。于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意蕴深远。

尾联照应首联。作为幕府的参谋而感到“幕府井梧寒”,诗人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那个鹪鹩鸟来。“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他从安史之乱以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来了,如今却又要到这幕府里来忍受“井梧寒”。用“强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诗人自我解嘲。诗人一夜徘徊徬徨、辗转反侧,心中并不安宁。

诗中抒发的感情还是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闷。正是始终压在诗人身上的愁苦使诗人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时代的忧伤。最后两句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苦闷。总之,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飘泊辗转,诗风沉郁。

《宿府》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六月,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为节度使幕府的参谋。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天。所谓“宿府”,就是留宿幕府的意思。因为别人都回家了,所以他常常是“独宿”。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借月抒情的惊艳诗词【篇3】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云破林梢添远岫,月临屋角分层阁。辛弃疾《满江红·和范先之雪》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5.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7.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8.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9.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马戴

10.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周邦彦《兰陵王·柳》

1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3.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王沂孙《眉妩·新月》

14.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15.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16.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晁端礼《绿头鸭·咏月》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

18.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9.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20.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借月抒情的惊艳诗词【篇4】

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掌握诗词意象,无疑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从意象教学的角度进行切入,依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条较为有效的方法,以供同行商榷。

高中语文诗词选修课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更在于让学生感悟诗词中所体现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准确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手段,了解诗词的内涵。而在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将学生置身于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将情境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相贴近,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一是通过多媒体仪器,为学生营造氛围。如在《虞美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南唐李煜的电影剪辑《虞美人》,让学生在几分钟的影音播放中,感悟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体会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反复吟诵,更让人感受到李煜作为阶下囚,怀念往昔生活,感受现下悲苦的绵绵不绝的愁思。再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则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春江花月夜》的FLASH,让学生在营造的意境中,体会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画卷,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同时通过观看FLASH,感受意境中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在意境中感悟,其教学效果要远远胜于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

创设情境也可以是以音乐营造氛围,通过音乐传达的情感,为学生诗词学习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状态,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词意象。如在《春夜别友人》的教学中,可通过音乐播放男生吟唱的《春夜别友人》,感受音乐传达的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感受作者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的离愁。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会用到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同样的,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环境中,以诗词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诗词所传送的情感。

如在《送友人》的学习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扩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李白、李白的友人,让学生依据诗歌内容,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作者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李白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到了城外,依然难舍难分。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送着友人的万里行程。而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 通过这样的场景及学生置身角色之中,感同身受的扮演,加深学生对离别诗的理解,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要提高诗词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还应该想办法丰富学生对诗词中意象的认识,只有具备丰富的意象知识,在分析诗词时才可以达到游刃有余。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来满足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授课的形式,将诗词中的意象加以规整,分析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如在诗词中,“柳”普遍代表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梅”则代表着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等意象;“西风”普遍认为是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的象征。那么学生在了解了江水代表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等的意象后,就很容易理解《虞美人》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在掌握了月亮常被诗人借用烘托情思的意象之后,对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作者的望月怀思也很容易把握。

再者,教师也可以通过谐音教学,丰富学生的诗词意象。如在有关“柳”在诗词中的含义分析时,教师则可引用“柳”与“留”谐音,故柳的出现,常常代表了挽留之意,也就引申为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了解了这一意象,在分析《折杨柳》和《雨霖铃》的中心思想及意象分析时,学生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依依惜别及离别的伤感。在分析“莲”的意象时,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很多时候“莲”也就代表了“怜爱”,借以表达了爱情。如南朝乐府的《西洲曲》,即通过莲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此外,也可通过事物的特征把握其意象含义。如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在诗词中松树也就成为高洁品质的象征;菊花作为傲霜之花,也被作为人格品质的一个代表,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通过景物的特征来把握诗词的意象,也是在诗词教学中较为有效的方法。

在诗词的学习中,古人信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现今时代诗词的学习。在高中语文诗词选修课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诗词,在阅读的过程中,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联想,将诗词中描述的场景连成一个完整的事件,在周围环境及事件的联系之中,学生也逐渐掌握了诗词所表达的意象,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如在《春江花月夜》的学习中,学生反复阅读,将作者描述的景致拓印在脑海,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孤独的游子在静静思念着故乡,美丽的景色无人共赏,也使得他愈加孤独,愈加思归。这样的反复吟诵,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这首诗的含义,也利于学生把握作者所抒发情感的路线,加深了对本诗的理解。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手段还有很多种。用意象教学法来进行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品味诗词的习惯,由表及里,感受诗歌意境,体悟作者感情。同时,学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赏析所有的古典诗词,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

借月抒情的惊艳诗词【篇5】

1、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2、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3、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5、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6、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7、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8、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皇甫冉《春思》

9、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10、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圞月。——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11、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12、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三》

13、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1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15、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唐寅《把酒对月歌》

1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7、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8、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19、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王安石《春夜》

2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1、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22、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2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24、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李白《行路难·其三》

25、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2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27、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28、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李白《关山月》

29、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

30、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马戴《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31、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32、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晏殊《玉楼春·春恨》

33、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34、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3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36、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陆游《关山月》

37、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38、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

39、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李白《关山月》

40、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

4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42、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43、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王昌龄《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44、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45、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张耒《示秬秸》

46、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47、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

48、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49、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50、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牧童》

51、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52、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

53、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54、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李煜《木兰花·晓妆初了明肌雪》

55、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王昌龄《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5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57、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58、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59、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60、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青门引·春思》

借月抒情的惊艳诗词【篇6】

4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42.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王沂孙《天香·咏龙涎香》

4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4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45.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46.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7.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48.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49.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50.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5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52.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马戴

5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54.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55.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

56.一轩明月上帘栊。柳永《鹧鸪天吹破残烟入夜风》

57.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周邦彦《兰陵王·柳》

58.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59.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60.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是不是觉得小学生关于月亮的古诗词经典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月亮古诗词,请您阅读。

借月抒情的惊艳诗词【篇7】

一、

教学目标 :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C、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方法: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在大量材料的支撑下,议、评、联、结;

1994年是元稹的《菊花》;

1995年是李清照的《如梦令》;

是一首咏史言志的元曲;

是以比较阅读形式出现的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

是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是考查的是杜甫的《漫成一首》;

高考题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高考考查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设问:鉴赏常用知识有那些,如何对考纲进行细化和诠释?

点拨: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⑴、修辞方法(板书):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板书):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⑶、篇章结构(板书):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3、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⑴、 书写个人际遇、遣怀即兴的内容(板书)。

主要的表达程式和用语有以下:

咏物言志、即事感怀抒怀、羁旅客心、伤春惜春、自伤迟暮、游子思归的乡愁、闺怨树奇、爱情诗;

__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包括两个层面内容:

提示:这个过程及其重要,它起着为整个鉴赏过程定向的作用。否则,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会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感觉。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A、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

B、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

C、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从这首诗的设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分别考查了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态度等考点,题肢设计严密、科学,有较好的检测功能。而明确了考点的具体内容对于正确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具有强烈的定向和定位作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对于考点的阐释的重要性。

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前三句写景,后一句写人。写景起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诗中处处有怨情。

〔二〕、对高考题目的分类及命题趋向的分析、

明确:综观十余年的高考试题,按照诗歌表现的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咏物诗。(板书)1994年高考题元稹的《菊花》;20春季高考试题虞世南的《蝉》。透过两首诗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咏物诗的特点,掌握品读此类诗歌的规律、方法;以便举一反三,更好地指导高三语文复习备考工作。请看作品: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问题:⑴、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点拨:两首诗虽然冠以“菊花”“蝉”,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别有兴寄”,另有寄托。如《菊花》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的高贵无暇的品行的。《蝉》中,虞世南藉“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自己的“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⑵、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点评: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自况、自喻、自比”的清高的节操来。

同样,1994年和年高考题在设置选项时,也紧扣了“咏物”的体式,从形象和技巧方面命题。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我们在复习时,对同类的诗歌,如果能从“咏物”的特征入手,那将会事半功倍。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阁江犹唱《后庭花》。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⑴、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⑵、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⑶、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

下面我们结合这两首诗,来分析一下。

点评:从字面上看,写的就是“夜泊秦淮”,而且,表面上,作者似乎把批评的矛头直指不知“亡国恨”的“商女”,但这其实是曲笔。因为商女唱什么,是由达官贵族决定的。所以,“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和想象未来纳入读者的视野,既有辛辣的讽刺、深沉的哀痛、无限的感慨,更有隐忧国事的清醒。这样,读者通过对诗作的品读,可以对晚唐的政治腐败有切实的感受。同样,年的《水龙吟》的考查,也是通过干扰项的设置,体现了作者对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的感慨和思索。可见,咏史诗的检测的重点也是落在“借古”而“讽今”和“伤今”上。

3、即兴即景抒怀之作(板书)。

点拨: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类诗歌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

1995年李清照《如梦令》抒写了深闺女子暮春伤感的愁绪;19高考题考查的是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是采用的比较鉴赏的形式写出了洞庭湖和君山的山光湖色之美;19高考题目是贾岛《题李凝幽居》是通过描写李凝幽居的环境来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9杜甫的《漫成一首》检测了考生对诗歌所描绘的江上月夜那安谧、和平的意境的领悟能力;2000年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是通过考察考生对经典的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赏析进而检测考生体悟含蓄蕴藉的诗风的素养;20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考查的是临别之景和送别之情;20是用主观试题考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由此可见,这类诗歌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

明确:突出的有两点:一是考查的大多是唐宋时期的著名流派的著名作家,如李白、杜甫、贾岛、韦应物、刘禹锡等等,且鉴赏的四个选肢是从语言、形象、技巧、主旨等方面进行的全方位的考测,作家作品不重复考;二是选材的原则是不避俚俗,《如梦令》考的是少女伤春的闺怨,《望洞庭》《题君山》以及杜甫的《漫成一首》都是湖光山色和江月清风的山川之美,比较庄重的是《春夜洛城闻笛》《赋得暮雨送李胄》和《题李凝幽居》分别是写客子之思和送别之情以及隐居不仕。至于《约客》更是写尽了生活的闲居细节。但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大多数师生倾情关注的爱国的“壮词”,却一直“千呼万唤未现身”。这同样给我们今年的高三备考工作以有益的启示。在20的复习备考中,我们仍需要趋冷避热。

问题:

(一)、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的检测形式主要有几种?:

1、对古典诗歌的词句含义的正误的评判;年和年的试题就是对诗词文句的翻译能力和诗句的理解能力的考量。

2、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命题者的审美判断进行选择,因为,高考试题的选肢,不是考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验证,而只是作为冷眼旁观的“裁判者”来进行正误选择。除年,其余几乎都是这种方式。

3、以主观题目的方式考查考生的古典诗歌的审美判断水平和能力。2002、年高考形式。

(二)、对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形式的预测:

设问:今年的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将会以何种方式出现?

明确:

1、试题将不会像新诗鉴赏一样再来一次“回归”,2002年以前客观题目的形式的考查将不大可能出现。

2、20古典诗歌鉴赏试题有可能以下面两种方式出现:

A、2002年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为主要目的的检测形式;

B、年高考也可能以一种新的形式,即写赏析小论文的形式。

题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写一段100左右的文字,描写闺妇的心理活动。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注:“伏波”,指后汉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诗中多用“伏波营”指代征人所在军营。

明确:夜晚,皓月当空。独守空房的她想象借雁足给丈夫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增添了无限的愁绪。这愁绪搅得难以成眠,因此,想借梦境与亲人团聚也不可能了。她揽衣起身徘徊窗前,痴痴地想: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的亲人身上。《诗歌鉴赏与阅读扫描》延边大学出版社。

四、复习古典诗歌专题要注意的问题和复习建议:

将教学大纲规定的诗词部分背诵篇目共30篇,逐一落实;对新编教材中的诗歌要加以分类。做到熟读成诵;将唐诗宋词中的重要流派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2、在知人论世上下工夫。为此,必须强化文学常识的复习。尽管文学常识没有列入考试的范围,但文学常识基础不牢,“知人论世”就无从谈起。

3、 要熟知唐宋两代代表作家的个人风格: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清新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等等。

4、要明确做鉴赏题目的一般步骤和程序。1、整体感知,辨清类别;2、品评语言,炼字炼句; 3、体会意境、体察形象;4、突出技巧,明辨特色。5、注重辅助条件,如诗题、作者、时间、地点、小注等隐含条件和显性条件。

5、要在已知的鉴赏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对比、调换、再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的自觉意识。平时的每一次训练,都应以培植这种意识为着眼点。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

⑴、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⑵、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⑶、在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词或句子。

明确:

⑴、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⑵、《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⑶、;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六、巩固练习: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⑴两首都写到了“春眠”,请指出其不同?

⑵、在《春晓》中,诗人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请解释。

3、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意境的理解。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答:

淮阳多病偶求欢, 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 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

⑴、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⑵、请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的例子,予以点评。

⑶、请简析“明年谁此凭栏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用。

1、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⑵、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

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2、⑴、《春晓》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早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以用“春意闹”的“闹”字来表现。《田园乐》最后才写到春眠,花落莺啼反衬山客的居处和心境越加宁静,其意境主要在“静”上。

3、答: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幽雅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抡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高冠广袖的少女的身影。

⑵、阵阵春色透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大自然。

4、⑴、本诗刻画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思、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隐痛。诗题中的“饮”字,诗歌中的“淮阳多病”“客袖侵霜”“明年谁此”等词语,均可表现这一点。

⑵、、“侵霜”一词,“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尘之意,也有彰显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

⑶、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借月抒情的惊艳诗词【篇8】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借月抒情的惊艳诗词【篇9】

问明月几时有,探千古明月情

——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招远市蚕庄镇蚕庄初级中学  司金川

教学目标:

1.体会《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情感,做到熟读成诵;

2.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古典诗词的月亮意蕴;

3.培养对古典诗词之美的感受力,传承中华文化。

教学重点:

体会《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情感,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古典诗词的月亮意蕴;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  诵读体味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前段时间大热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相信同学们都不陌生。诗,拨过社会的浮躁与喧嚣,再次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课前已经让大家准备了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下面,我们来展示一下。

2.同学对月吟诗

3.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钟情于月亮,你听,诗人们的声音从历史中传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是柳永在河边的低吟;“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那是李白在塞外的高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那是曹操在登山观海后的慨叹。诗人们将自己或喜悦、或孤寂、或哀伤、或超脱的情感都寄托于月亮之上,那么月亮为什么如此被青睐,它背后蕴含着什么意蕴?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问明月几时有,探千古明月情。

4.齐读学习目标。

二、《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说起写月的古诗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绕不开的。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一下这首词。

(一)朗读

学习诗词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吧!读诗要做到三点:字正腔圆地读,有板有眼地读,有情有味地读。

1.听录音,正音

2.齐读,读准字音

3.小组读,读出节奏(两个小组展示,一个读上阕,一个读下阕)

4.分析:要读出节奏就要先理解诗词的情感,下面我们看小序部分。

(二)读小序:

问:作者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做了这首词?子由是谁?

(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搜集的与苏轼兄弟有关的背景知识。)

教师插入背景“弟兄羁旅各西东”。

(三)读下阕

请同学们选择最能表现苏东坡思念的句子,说说为什么?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眠的人是谁呢?

引导学生思考无眠的.人是谁,体会烦闷的情绪。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的情绪)

(1)学生交流

(2)教师引导:分析词人与亲人分别的痛苦,对弟弟苏辙的思念。

3.“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1)学生交流

(2)教师引导:词人没有深陷在对弟弟的思念之苦中不能自拔,而是以一种旷达的情怀自我安慰。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学生交流。

(2)教师引导:词人对天下所有分别之人的美好的祝愿。

5.配乐自由朗读下阙,读出情感的转变。(男生读,女生读)

6.背诵全词,小组展示。

三、赏意象

(一)思念意象

1.你还知道哪些与月亮有关的表示思念的古诗词吗?

学生交流

2.出示教师总结PPT,齐读。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这些千百年前的诗人们借月抒情,托月言志。这个时候月亮就不再只是客观自然现象,而成为了意象。

出示意象PPT,齐读。

除了思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亮意象还有许多意蕴,我从其中归结了几类出现较多的,思念、孤寂、佳人、哲理。请大家根据课前总结的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小组讨论,自己整理的古诗词中的月亮分别是什么意蕴。

学生发言

教师出示PPT,学生回答分别是其中的什么意蕴。

(二——1)女性意象

出示PPT,齐读: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苏轼

月出佼兮,佼人僚兮。——苏轼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二——2)孤寂

出示PPT,学生齐读:

孤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二——3)哲理

1.除此之外,月亮千百年来始终高悬空中,照耀着人世的悲欢离合,仿佛一位置身事外的仙人,无欲无求,无悲无喜,由此而使诗人生发出一种永恒哲思。

2.出示PPT,齐读: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4)其他

以上只是老师从月亮意象的众多意蕴中所归结的大概几类,古典诗词浩如烟海,月亮所蕴含的意蕴比以上四种丰富的多。

3.出示总结性PPT,背诵刚刚记下的诗句,准备班级诗词大赛

三、班级诗词大赛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出一位代表答题,语文老师主持,语文课代表计分,每题10分。

1.点字成诗

海上生明月

举杯邀明月

深林人不知

江月年年望相似

2.填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88018.net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3.选择题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4.理解题

(1)下列句子与“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月亮意象的意蕴相同的一句是?

A.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B.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下列句子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中的月亮意象的意蕴相同的一句是?

A.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B.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D.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课代表统计分数,宣布获胜小组,加分,鼓掌。

四、诵读

刘欣钰演唱,其他同学跟唱。

五、总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初秋的硕果累累,中秋的花好月圆,晚秋的肃杀悲凉都让我们感慨生命的轮回,岁月的静好。一轮圆月中寄托了古人、今人千百年来多少的情思。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进入诗人眼中都成为诗意的存在,于是一月一思念,一灯一古刹,一花一世界,一水一蒹葭,一酒一诗话,一岸一人家。带着诗意的眼睛,我们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带着诗意的眼睛,我们才能抵御人世的种种苦难;带着诗意的眼睛,我们才能将心灵从世俗的浸染中超脱,栖居于大地。

六、布置作业

必做:将本课学习的古诗词整理到读书笔记上。

选做:观看《国学小名士》,从中搜集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赏析其意蕴。

七、板书设计

思念

佳人

月亮    孤寂

哲理

明月长相伴,经典咏流传

——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招远市蚕庄镇蚕庄初级中学  徐俊

教学目标:

1.感受诗词之趣,分享诗词之美。

2.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蕴。

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经典通过吟咏流传下去。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蕴。

教学方法:

自学引导法 诵读品味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古往今来,高高悬挂在夜空的这轮月亮,始终是文人墨客青睐的对象。它的阴晴圆缺无不激起诗人内心的涟漪。走进古典诗词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这多情的月啊,她的倩影悬挂在皎洁的夜空里,也镶嵌在多彩的诗词间。她时而温柔多情,时而凄清幽怨;既映照亲人团聚,又洒向游子窗边;她既与古人相约,也与今人相伴。吟咏她的经典,经久流传。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出示课题:明月长相伴,经典咏流传——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二、出示教学目标

1.感受诗词之趣,分享诗词之美。

2.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蕴。

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经典通过吟咏流传下去。

三、追寻月的倩影

1.看诗词大会的会徽,一轮圆月在蔚蓝的海面上升起。它所体现的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寓意中国的炎黄子孙,无论身在何方,共赏一轮明月,同吟中国诗词。

2.欣赏精彩片断。请同学们欣赏,认真听,快速记,找出和月亮有关的诗句。

(学生欣赏、交流,师出示)

3.齐读。

四、吟诵月的佳句

同学们,通过我们在经典诵读中的积累,你们能说出和“月”有关的古诗词吗?

(学生交流)

五、品味月的意蕴

(一)品味《水调歌头》中的月亮意蕴

1.简介作者

我们已经学习过苏轼的作品,《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和《记承天寺夜游》。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苏轼呢?

(学生介绍)

师:这两篇作品分别写于苏轼被贬徐州和黄州时期,苏轼一生仕途坎坷,那么这首词又有着怎样的写作背景呢?

2.介绍写作背景

3.听读感知

播放朗读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边听,注意字音、停顿,并初步感受:作者借中秋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请同学们自己练习朗读,继续体会作者的感情。

5.指名读,试着表达出所体会到的感情。

6.三读探究。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品味作者的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师引导赏析:

(1)上阙——中秋赏月:哲理之思与失意之苦。

(2)下阙——望月怀人:相思之情与美好之愿。

(板书)

7.四读体会。

(1)指名读。

(2)师读题目和小序,男生读上阕,女生读下阕。

(二)品味《中秋月》中的月亮意蕴

就在《水调歌头》这首词后的第二年,也就是熙宁十年,苏轼与胞弟苏辙终于久别重逢,共赏中秋圆月,写下了这首《中秋月》。(出示幻灯片)

分析:既有共赏中秋月的幸福与喜悦,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三)品味其他诗词中的月亮意蕴:

同学们,面对一轮中秋明月,因着所处环境和心境的不同,赋予了她丰富多彩的意蕴。既有相思之情,又有失意之苦,既有美好之意,又有哲理之思,还有美好圆满、哀伤感慨……

1.出示诗句,学生思考交流。

2.回忆一下我们积累的和“月”有关的古诗词,其中的月亮又蕴含着怎样的意蕴呢?(学生交流)

六、书写月的诗篇

1.师:“今人不见古人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冰心老人曾写过一首和月有关的小诗——(出示幻灯片)

2.师:同学们有没有也想写一首诗的冲动呢?老师也仿写了一首:(出示幻灯片)

3.请学生仿写,交流。

七、歌唱月的经典

1.欣赏《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水调歌头》的演唱视频。

(播放视频)

2.师:让我们将古典诗词,通过我们的吟咏传承下去!

3.齐读:“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唇齿留香满心田;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

八、教师寄语

除了吟唱传承经典,我们还需要传承的是这种诗意的生活。像第三季诗词大会总冠军——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那样,诗意地栖居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

九、布置作业

必做:整理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蕴。

选做:选取一个意象,试着写一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十、板书设计

明月长相伴,经典咏流传

——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乐观             旷达

—哲理,失意—

—相思,祝愿—

借月抒情的惊艳诗词【篇10】

教学目标:

1.感受诗词之趣,分享诗词之美。

2.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蕴。

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经典通过吟咏流传下去。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蕴。

师:古往今来,高高悬挂在夜空的这轮月亮,始终是文人墨客青睐的对象。它的阴晴圆缺无不激起诗人内心的涟漪。走进古典诗词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这多情的月啊,她的倩影悬挂在皎洁的夜空里,也镶嵌在多彩的诗词间。她时而温柔多情,时而凄清幽怨;既映照亲人团聚,又洒向游子窗边;她既与古人相约,也与今人相伴。吟咏她的经典,经久流传。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1.感受诗词之趣,分享诗词之美。

2.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蕴。

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经典通过吟咏流传下去。

三、追寻月的倩影

1.看诗词大会的会徽,一轮圆月在蔚蓝的海面上升起。它所体现的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寓意中国的炎黄子孙,无论身在何方,共赏一轮明月,同吟中国诗词。

2.欣赏精彩片断。请同学们欣赏,认真听,快速记,找出和月亮有关的诗句。

同学们,通过我们在经典诵读中的积累,你们能说出和“月”有关的古诗词吗?

我们已经学习过苏轼的作品,《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和《记承天寺夜游》。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苏轼呢?

师:这两篇作品分别写于苏轼被贬徐州和黄州时期,苏轼一生仕途坎坷,那么这首词又有着怎样的写作背景呢?

播放朗读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边听,注意字音、停顿,并初步感受:作者借中秋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请同学们自己练习朗读,继续体会作者的感情。

5.指名读,试着表达出所体会到的感情。

6.三读探究。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品味作者的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师引导赏析:

7.四读体会。

(1)指名读。

(2)师读题目和小序,男生读上阕,女生读下阕。

就在《水调歌头》这首词后的第二年,也就是熙宁十年,苏轼与胞弟苏辙终于久别重逢,共赏中秋圆月,写下了这首《中秋月》。(出示幻灯片)

分析:既有共赏中秋月的幸福与喜悦,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三)品味其他诗词中的月亮意蕴:

同学们,面对一轮中秋明月,因着所处环境和心境的不同,赋予了她丰富多彩的意蕴。既有相思之情,又有失意之苦,既有美好之意,又有哲理之思,还有美好圆满、哀伤感慨……

1.出示诗句,学生思考交流。

2.回忆一下我们积累的和“月”有关的古诗词,其中的月亮又蕴含着怎样的意蕴呢?(学生交流)

1.师:“今人不见古人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冰心老人曾写过一首和月有关的小诗――(出示幻灯片)

2.师:同学们有没有也想写一首诗的冲动呢?老师也仿写了一首:(出示幻灯片)

1.欣赏《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水调歌头》的演唱视频。

2.师:让我们将古典诗词,通过我们的吟咏传承下去!

3.齐读:“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唇齿留香满心田;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

除了吟唱传承经典,我们还需要传承的是这种诗意的生活。像第三季诗词大会总冠军――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那样,诗意地栖居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

月亮诗词相关文章

更多>